宜春学院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宜春师范专科学校、宜春医学专科学校、宜春农业专科学校、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三专一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成立宜春学院,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地方高校。

学校现有本部校区、北校区和厚德校区三个校区,占地近2000亩。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教职工近1500人,其中专任教师数量12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40%以上,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85%以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5人、江西省“双千计划”项目人选6人、赣鄱英才人选3人、赣鄱俊才人选9人、省金牌教师7人,井冈学者3人,“四个一批”3人及其他省级以上人才称号97人次。学校外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仙辉等100多名高级专家为客座教授。

有16个教学院,10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66个。有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省级双一流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教育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教育部“新农科”项目2项、“新工科”项目1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

现有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体育科普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5个,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6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文旅厅重点基地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科技小院8个。

作为赣西地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宜春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秉承“厚德、尚能、博学、笃行”的校训,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践行“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五有”人才。办学60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抗疫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走出了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走出了包括扎根教育、医疗、农业和管理等领域骨干在内的18万余名优秀毕业生。

学校聚焦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以建设“五宜大学”为目标,不断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2004年,获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开始开展留学生教育;2007年,以“良好+”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12年开始招收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5年,被批准为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7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评估专家评价为“是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极具发展潜力的地方高校”;2019年,获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与俄罗斯萨马拉社会与师范大学联合开办音乐学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20-2022年,连续入选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百强名单;2021年,药学学科获批省双一流学科,学校获批为省“十四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重点建设单位;2022年,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荣获2022年度省属高校综合考核应用型高校第一等次,新能源产业学院获批江西省重点产业学院;2023年,获批国家级体育科普基地,启动建设与万载县合作共建的直属附属医院,动物繁殖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4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获批江西省重点产业学院,新能源产业学院成为全省目前仅有的五个典型培育建设单位之一。

进入新发展阶段,宜春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坚定“三步走”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走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办学之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