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学院是一所以培养综合交通人才为办学特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山东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共建高校。

学校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交通部济南汽车机械学校。2000年,学校由交通部划转山东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管理体制;2002年,教育部批准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中国重汽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山东交通学院;2005年,山东省水运学校并入;2011年,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11年,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典型经验高校;2016年,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整建制并入;2019年,获批山东省文明校园;2020年,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高校;2021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2024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经过69年的发展,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管、理”为支撑,以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的交通事业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办学特色的高校,现已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为交通行业培训各种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共计33万余名。

学校坐落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泉城济南,在济南、威海两地办学,设立济南长清校区、无影山校区、东校区和威海校区4个校区,在临沂市和威海市设有独立法人研究院。学校占地面积3100余亩,建筑面积94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3亿余元。纸质藏书229万册,电子期刊155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22000余人,研究生900余人。教职工近19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40余人、博士学位近600人。现有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6人,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才35人;拥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4个。

学校以交通类专业为主,涵盖“工、管、理、经、文、艺、法”等7个学科门类,构建起交通建设类、综合运输类、载运工具设计制造类三大优势专业群;设有19个学院(部),55个本科招生专业和交通运输、机械、土木水利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学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排名前1%,具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国际等效认证)专业9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5个,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获批省级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4个;获批建设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4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2个;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

学校拥有全国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工信部实验室(山东)、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交通运输科普基地1个。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57项,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粉土路基建造支撑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高效智能全环境模拟道路加速加载实验系统研发”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改扩建高速公路路基差异沉降智能感知、预警与精细化控制及应用”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近五年,发表SCI、SSCI、CSSCI等收录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400余篇,获授权专利2300余项,主持承担纵向科研项目700余项,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及成果转化项目300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累计7.7亿余元。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白俄罗斯、英国、德国等近20个国家的5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辟中东欧国家地区产教融合国际化建设新领域,获批成立“中国(山东)-中东欧国家科教产融汇发展中心”,广泛开展师生交流和学术科研合作。重视留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累计招收来自50余个国家的1000余名国际学生。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联合开设山东省第一家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顿河学院。积极开展境外办学,在泰国孔敬设立“山东交通-孔敬学院”,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设立中俄交通教育学院。

交通教育,累累硕果;筚路蓝缕,凝心聚魄。历代交院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以创业的精神、创新的意识、科学的态度、务实的工作,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科研水平,为建设具有鲜明交通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不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