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林学院是一所农林特色鲜明的公办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学校,坐落在中国著名茶都、红色历史名城信阳市。信阳市地处河南省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楚风豫韵交汇交融,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莘莘学子学习深造提供了优越条件。
历经百年风雨,坚守农林初心
信阳农林学院前身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0年创办的汝宁府中等实业学堂,201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信阳农林学院。百余年来,即使在最困难、最艰苦的条件下,学校办学也从未中断过,是一所扎根革命老区、真正历经百年、以农林学科专业为特色,农工管一体化、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全日制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守农林初心,笃志老区振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发扬“艰苦创业、负重奋进、团结拼搏、追求卓越”的信农精神,秉承“志向立高远、学问做精细”的校训,持续提升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办学质量、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学生2.4万余人,先后为国家输送10多万名优秀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水园林校园,办学条件优越
学校占地面积1800余亩,校园依地势而建,高低起伏有致;绿围翠绕,鸟语花香,有“山水园林校园”之称;建筑面积52万余平方米,建有高标准的教学大楼和现代化的学生公寓。现有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河南省本科高校虚拟教研室3个,河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特色化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及科普示范基地9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232个;建有校史馆、大别山生物多样性标本馆、耕读文化与乡村振兴展览馆等场馆,其中,大别山生物多样性标本馆、耕读文化与乡村振兴展览馆2022年被河南省科协、河南省文明办认定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兴办耕读书院、发展耕读社团、建设耕读文化长廊,打造耕读实践园地,以耕读文化为重要载体,探索改革创新育人模式,不断强化学生“大国三农”情怀教育,培养“知农爱农兴农”应用型现代化人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亿元;馆藏图书文献总量266.6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78.9万余册、电子图书87.7万余册;创办有具有农业特色的综合性期刊《信阳农林学院学报》,开设有“乡村振兴论坛”“大别山文化”“农业科学”等特色栏目;建有“万兆主干网、千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实现了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
专业特色鲜明,师资队伍雄厚
学校有“农业”“食品与营养”“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3个河南省重点学科。设有18个学院,49个本科专业,其中农林类专业15个;有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有河南省产教融合示范学院1个;联合企(事)业单位共建产业学院12个,其中2个获批河南省现代产业学院。
现有教职工1329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167人,其中专任教师102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76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64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技术能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原教学名师、中原大工匠、省级教学名师、省管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技术能手等高层次人才98人次;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他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堪称楷模。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贯彻OBE教育理念,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15门;有河南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编写省部级规划教材20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
学校通过构建课堂教学、专业实训、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四位一体”的双创教育模式,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升学生创业能力。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104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奖项52项,先后两次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银奖。
加强应用研究,矢志服务地方
学校充分利用信阳市农、林、水、茶资源富集的地域优势,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建有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28个,省实验室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8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2个。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90余项;主持(参与)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等国家标准3项、省级地方标准6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项、国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400余项。学校荣获“河南省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后牵头组建河南省茶产业、河南省水库生态渔业产业、河南省食药用真菌产业、河南省油茶产业、大别山中药材产业等5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地方政府联合组建由167家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参与的信阳农林学院产学研合作联盟。先后组建省、市级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9个、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1300余人次、省、市科技副总60人,精准服务地方产业企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老区乡村振兴。学校多次被评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优秀派出单位”,荣获“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周边环境
信阳市在河南省的位置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东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左扼两淮,右控江汉,承东启西,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全市总面积18915平方公里,总人口780万,辖固始、光山、罗山、淮滨、新县、商城、潢川、息县八县和浉河、平桥二区。信阳市历史文化悠久,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
信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众多姓氏均源于此。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保存着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20多处。战国时期,信阳是楚国的疆域中心;唐朝中叶,信阳再次成为中央王朝粮食、兵源和财源的重地。信阳大地曾哺育了众多历史名人:一代名相孙叔敖、开漳圣王陈元光、治闽功臣王审知、大史学家司马光、中原硕儒马祖常、文坛领袖何景明、植物学家吴其浚等都诞生在这里。
信阳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成立了中共鄂豫皖分局。在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30多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许世友、李德生等80多位优秀的信阳儿女成长为高级将领和国家领导人。
信阳交通便利,区位优越。信阳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南距武汉天河机场、东距安徽阜阳机场均在150公里左右,“十五”期间将要建设的明港机场距信阳仅48公里。京广、京九铁路及正在建设的宁西铁路和国道106、107、312及正在建设的京珠高速公路、西合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是河南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连接东西部的主要通道。河南省唯一的出海口淮滨港航运可直达上海。国家通信干线京广、京九光缆以及西合光缆相继开通,在信阳形成“信息高速公路”十字通道。
信阳地处我国东西南北结合部,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东西经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是东引西进的“二传手”,能够较早、较快地接受到东部和南部沿海辐射和生产力传递,实现资金对接、技术对接、管理对接、信息对接、人才对接。
信阳资源丰富,山水秀美。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探明矿产地178处,大型矿11处,特别是非金属矿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上天梯非金属矿为亚洲第一大非金属矿,总储量7.3亿吨,其中珍珠岩储量1.2亿吨,占全国50%以上,膨润土5亿吨,河南省第一,浮石5600万吨。此外,还有二氧化硅矿800万吨,金红石矿100万吨,锌矿100万吨,钼矿6.5万吨等。农林牧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水稻、油菜、红黄麻、板栗、银杏、茶叶年产量均居河南之首,特别是信阳毛尖饮誉海内外,屡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有林业用地600万亩。活木蓄积量达到1013万立方米,可采伐量40万立方米,居河南第二位。信阳可牧面积627万亩。
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我市旅游业已形成了三大“特色”、七大“资源”。三大“特色”是以鸡公山、南湾湖、汤泉池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以新县“红色景区”为依托的红色旅游,以灵山寺、贤隐寺、净居寺为依托的宗教旅游;七大“资源”是“山、水、林、泉、寺、茶、红”。我市有多处以湖光山色、温泉、古刹、古迹为特色的旅游胜地。位于市区南40公里的鸡公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山上有一百多栋外国别墅,平均气温23℃,三伏盛夏“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位于市区西南4公里的南湾湖,水面70多平方公里,是西湖的12倍。湖面碧波荡漾,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茂密,湖中有近百个岛屿,被誉为“豫南明珠”。距市区东南50公里处有千年古刹灵山寺,是国内外罕见的僧尼合一的寺院。
水、电、气资源丰富。一是水资源丰富。信阳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年均水资源总量9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230立方米,是河南省的3.2倍。全市有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866座,总库容40.52亿立方米。二是电力充足。信阳目前装机容量8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可达40多亿千瓦时。目前信阳人均用电量168千瓦时,总用电量在13亿千瓦时,近10年用电没问题。并且信阳还要上华豫平电二期工程,装机容量可达到220万千瓦,发电量可达到120亿千瓦时,完全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燃气供应量充足。驻马店到信阳、信阳至固始,同时从周口再接一条管道通到固始。这样为信阳发展工业提供了方便的能源和原料。
我市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气候宜人,雨量丰沛,植被茂密,山青水秀,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称。全市水资源总量占河南省总量的22%;森林覆盖率达到29.4%,远远高于全国16.5%、全省19.8%的平均水平;拥有鸡公山、南湾湖等一大批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生态之优、环境之佳,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信阳文化灿烂。信阳地处南北文化的结合部,南北文化在此交融荟萃,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呈现出豫风楚韵的特色,造就了信阳人既有北方人的质朴,又有南方人的精明。